金年会新华全媒+|我国首型4米级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首飞成功
金年会  新华社海南文昌11月30日电(记者宋晨、陈凯姿)11月30日22时25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火箭顺利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火箭全长约62米,采用二级构型设计,是我国首型4米级运载火箭,也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单芯级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少于12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少于6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专家介绍,4米级直径设计可实现箭体直径与发动机数量的最佳适配,一级采用4台推力1250千牛的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进一步提高运载火箭的运载系数。   “通过积极创新,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突破了健康诊断管理、牵制释放、液氧相容的冷氦增压、铝锂合金贮箱等系列新技术攻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专家说,这一火箭实现了我国在运载火箭领域的多个“首次应用”。   此外,这一火箭在设计中融入产品化思路,整流罩标配4.2米、5.2米直径,可根据不同任务进行多尺寸适配。火箭采用“三平测发模式”,可进一步缩短火箭在技术区和发射区工作时间,提高发射准备工作效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专家表示,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已做好进入高密度发射状态的准备,未来将有效提高我国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星座组网能力,助力我国航天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本次发射在二号发射工位完成,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   在这一发射场建设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承担发射区加注供气系统、发射工位部分建设等工作,并负责智慧发射场系统建设工作,让发射场测试发射流程更加智慧、高效。
金年会新研究:人工心脏或有助患者心肌细胞再生
金年会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李雯)美国《循环》月刊日前发布的新研究显示,部分植入人工心脏的患者心肌细胞可以再生。这一发现将有助开发治疗甚至治愈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人体骨骼肌在受伤后有显著再生能力。如果踢球时撕裂了肌肉,可以休息以促使肌肉愈合。但成年人心肌细胞的年再生率只有约0.5%。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在胎儿期积极分裂,但它们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基本停止分裂,以便将能量投入到不间断泵血工作中,没有时间休息。   目前治疗晚期心力衰竭的常用方法是植入人工心脏。这种人工心脏名为左心室辅助装置,可帮助心脏泵血。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将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后,收集了这些患者的心脏组织,并追踪测定其是否含有新生成的细胞。结果发现,约有25%的植入人工心脏的患者心肌细胞可再生。   研究人员解释说,左心室辅助装置绕过心脏,将血液推入主动脉,使心脏基本可以得到休息,这种休息可能有助患者心肌细胞再生。
金年会医生提醒:心衰需加强自我管理 早发现早治疗
金年会  新华社长沙11月26日电(记者姚羽)11月26日是第10个“全国心力衰竭日”。专家介绍,冬季有多种情况可能诱发心力衰竭,需要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发现相关症状及早就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专家钱招昕介绍,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表现为心脏无法充分泵送血液。“尤其在冬季,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诱发心衰。”   “很多人对心衰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执行院长、心内科专家唐惠芳说,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晚期患者死亡率甚至超过恶性肿瘤。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专家从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首先是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唐惠芳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病的患者;有使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的人群;具有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族史的患者,这些人都属于心衰高风险人群,需要格外警惕。”   其次是坚持规范化治疗。“心衰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合作。”唐惠芳强调,治疗过程包括急性期救治、慢性期用药优化、并发症管理等多个环节。“特别要注意的是,治疗要贯穿住院前、住院中和出院后的全过程,还要配合运动康复、生活方式改善和心理支持。”   第三是做好自我健康管理。“限制钠盐摄入、合理饮水以及适当运动是心衰管理的关键环节。”钱招昕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以减少心脏负担。
金年会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铁根全:以“匠心”守“初心”
金年会  新华社兰州11月27日电 题:铁根全:以“匠心”守“初心”   新华社记者王朋、范培珅、张智敏   初冬的河西走廊,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10摄氏度。走进甘肃省金昌市的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生产车间,近千套设备轰鸣,电镍生产如火如荼。   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的铁根全正带着工人们进行日常检修。他在一套设备旁驻足片刻,随后用一把螺丝刀抵住设备末端,俯身仔细听,转头叮嘱身边的工人,“噪声偏大,减速器缺油了,抓紧处理。”   50岁的铁根全是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三车间综合班班长,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专注于电镍生产线各类设备的维护和保障,练就了一身“望闻问切”的本领。   11月15日,在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三车间,铁根全检修设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镍,有“工业维生素”之称,是航天航空、医疗、能源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原料。1958年,在金昌市发现的一块“孔雀石”揭开金川硫化铜镍矿的面纱,推动我国逐步摘掉了“贫镍”的帽子。如今,依托金川集团的金昌市已成为全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   铁根全所在的镍电解三车间,拥有可溶阳极电解镍和不溶阳极电积镍两条生产线,承担着公司三分之一以上的电镍产量任务。   不溶阳极电积镍生产线是金川集团独立研发的,具有生产流程短、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起初,由于设备和生产工艺缺乏有效匹配,电积镍生产线故障频发。”铁根全说,项目试生产阶段,核心设备的检修维护缺乏可借鉴的技术和经验,关键设备加压泵的作业效率不足50%,特别是加压泵供料,时常受水锤、脉动影响,致使生产线停车。   11月15日,在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三车间,铁根全(右)指导徒弟检修设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为了攻克这一困扰企业多年的问题,铁根全和技术人员经常吃住在车间,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反复琢磨试验,最终自主研发出了一套空气缓冲装置,使加压泵的作业效率提高至96%以上,确保了生产线长周期平稳运行。   这次技术突破过程,铁根全敢于担当、勇于尝试。但多年的磨炼也让他深知,企业发展的动力离不开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2013年,以铁根全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铁根全主动担起了培育发展创新团队的重任。   镍电解三车间综合班的吴富年刚入职便成了铁根全的徒弟。“起初遇到故障,我有畏难情绪,铁班长便手把手教我具体操作事项。”吴富年说,铁班长时常勉励大家,知识不够可以学,技术不熟可以练,只要踏实用心,脚下的路永远是坚实的。   11年来,铁根全先后为企业培养了20多名工程师和技师;他带领的班组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创新百强班组”“甘肃省创新型班组”等多个荣誉称号;他领衔的发展创新团队获得40多项专利、60多项创新成果。   4月28日,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京举行,铁根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当能揽‘瓷器活’、能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好工人。”20多年来,铁根全一直这样勉励自己,也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员工。现在,他和团队开始了新的“探险”,向电积镍品级率提升和萃取等难题攻关。